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围绕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
——贵州省2025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
陈 政

贵州省2025年前三季度,全省上下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,全面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,围绕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,全力稳就业、稳企业、稳市场、稳预期,大抓产业、大抓项目、大抓招商,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,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。
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352.04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4.9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243.17亿元,同比增长4.3%;第二产业增加值5509.94亿元,增长5.4%;第三产业增加值9598.93亿元,增长4.8%。

图 贵州省2025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
一、主要亮点
——农业生产总体平稳,畜牧养殖供应稳定
前三季度,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64.08亿元,同比增长4.4%。其中,种植业增长4.2%,林业增长8.5%,畜牧业增长3.5%,渔业增长6.0%。主要秋粮作物长势较好,秋粮有望实现丰产。前三季度,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4.5%,其中,猪肉产量增长4.2%,牛肉产量增长16.2%;禽蛋产量增长15.4%。三季度末,生猪存栏同比增长7.6%;前三季度,生猪出栏增长3.5%。
——工业生产增势较好,重点行业较快增长
前三季度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3%。分经济类型看,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9%;股份制企业增长7.9%,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.1%;私营企业增长9.4%。分三大门类看,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6%,其中,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33.1%,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4.3%,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8.0%;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.4%,其中,汽车制造业增长64.0%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8.9%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6.1%,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0.5%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.2%,烟草制品业增长5.3%,酒、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.0%;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3.8%,其中,电力、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.1%。分产品看,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56.7%,磷矿石(折含五氧化二磷30%)增长17.3%,电子元件增长17.2%,铝材增长13.9%。
——服务业平稳增长,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
前三季度,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8%。其中,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8.5%,批发和零售业增长5.7%,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.3%。全省接待游客人次、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8.8%、11.0%,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增长23.4%,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2.1%。9月末,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.5%,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4.0%。
——市场销售稳定增长,网上零售增势良好
前三季度,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.8%。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,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.6%,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.3%。限额以上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5.6%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,限额以上文化办公用品类、通讯器材类、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0.3%、42.6%和20.7%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.8%。
—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,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
前三季度,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.9%。其中,工业投资增长11.2%,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.7%。分行业看,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35.3%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2.1%,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29.8%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7.3%,教育投资增长9.0%,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3.4%。民间投资增长4.4%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.5%,其中,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.9%、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9.5%。
——进出口持续增长,进口总额增长较快
前三季度,全省进出口总额605.30亿元,同比增长13.0%。其中,出口总额390.03亿元,增长12.4%;进口总额215.28亿元,增长14.2%。
——就业形势总体稳定,居民收入继续增加
前三季度,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6.20万人,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.51万人,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.53万人。前三季度,按常住地分,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33元,同比名义增长3.9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3元,名义增长5.8%。
——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平稳,核心CPI温和回升
前三季度,全省居民消费价格(CPI)同比下降0.2%。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.3%,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.1个百分点。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.0%,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.6%。

二、特点分析
2025年前三季度,总的来看,面对多重矛盾叠加的复杂严峻形势,沉着应变、综合施策,贵州省较好完成了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项目标任务,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。面对多重矛盾叠加的复杂严峻形势,保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定力,顶压前行、负重前行,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。前三季度,稳就业稳经济系列政策持续发力显效,全省经济延续稳中有进发展态势。
但是,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。有效需求仍然偏弱。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,投资稳定增长支撑不足,居民消费不振。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。市场消费疲软传导影响企业扩能生产,产销衔接不畅,部分行业企业产品“量增价跌”“增产不增效”,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。民生事业仍有不少短板弱项。就业面临压力,促进居民增收难度较大,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需加快提升。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压力较大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,债务、金融、安全生产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。面对这些因难和问题,将在今后发展中有效加以解决。
但要清醒认识到,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,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挑战,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力巩固。下阶段,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定高质量发展信心决心,着力推动各项政策落地增效,加快培育经济新增长点,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2025年第四季度特别是最后两个月,全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,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,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立后破,深化落实“四新”“四化”等重要要求,纲举目张抓好全省经济工作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,用足用好一揽子增量政策,扎实推动全省经济稳定增长、结构趋优、发展态势持续向好。

三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
展望2025年第四季度、特别是最后两个月,贵州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,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,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立后破,深化落实“四新”“四化”等重要要求,纲举目张抓好全省经济工作。按照贵州省委、省政府工作部署,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,保持战略定力、坚定发展信心,巩固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,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坚定发展信心,积极主动应对困难挑战,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,为实现“十四五”收官、“十五五”良好开局打牢基础。
第一,稳中求进的高质量发展。稳的重点要放在稳定经济运行上,确保增长、就业、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,为“进”创造有利条件。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,掌握稳定经济增长、引导社会预期、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的战略主动,在转方式、调结构、提质量、增效益上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。
第二,全方位的扩大有效需求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,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,提升消费能力、意愿和层级。抢抓“两重”“两新”等政策机遇,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把大抓产业、大抓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“头号工程”,作为全方位扩大内需的主抓手,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。
第三,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。以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培育未来产业。围绕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,统筹推进教育发展、科技创新、人才发展,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。积极运用数字技术、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
第四,坚持提振经济发展信心。既把握大势、坚定信心,又正视困难、保持清醒。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,挖掘自身潜力,抓住重点,突破难点,坚持问题导向,系统思维,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,全力扩大内需,市场信心,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,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。
第五,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打造“贵人服务”品牌,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,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拉动经济发展;加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扶持力度,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扶持体系,采取政府引导、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办法,搭建创业营商平台。
第六,统筹城镇化与乡村振兴。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深化“四在农家”“美丽乡村”建设,推动农业增效益、农村增活力、农民增收入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,严守耕地红线,因地制宜推动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,建立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,大力发展县域经济。
第七,深入推进美丽贵州建设。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;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,加大乌江、赤水河、清水江、草海等重点河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,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。
第八,推进旅游的高质量发展。发展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之一,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所在。围绕资源、客源、服务三大要素,用好自然珍宝、文化瑰宝,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,持续丰富旅游业态,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,实现旅游业恢复性大幅增长。
第九,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。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,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,落实好产业、就业等帮扶政策,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,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,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,扩大普惠养老服务,加强公共安全系统施治。

(作者陈政,产业经济学博士,应用经济学博士后,博士研究生导师,贵州经济智库首席专家,贵州省人大常委会《人大论坛》杂志社原社长。)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