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东省临沭县戴家河村,村民戴振杰的维权档案里,那份 2011 年的《调查违约造成损失赔偿证明》,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,静静诉说着一场长达十六年仍未尘埃落定的土地纠纷。这起纠纷不仅关乎戴振杰个人的命运,更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:为何戴振杰坚持维权至今却未果?他真的如某些人猜测的那般是在胡闹吗?为何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,似乎无人真正介入管一管?地方政府在这其中是否毫无责任?
2025年3月15日拍摄现场
一、维权困境:坚持与无果的矛盾
2006 年,戴振杰通过合法程序承包了村里 3.4 亩土地,投入数十万元建设养鸡大棚,本想以此开启安稳生活。但 2008 年,新任村委负责人戴震山以“土地规划调整”为由,采取极端手段,先是阻断交通要道,让饲料和物资无法运进,接着切断电力供应,导致鸡舍温控设备瘫痪,3 万只肉鸡死亡,戴振杰直接损失超 15 万元。
面对权益侵害,戴振杰选择相信法律。2010 年,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出具抗诉书认定原村委侵权,这本应是正义的曙光,可后续却成了漫长维权苦难的开端。此后十年,历任村委以“资金匮乏”“换届不认旧账”等理由推诿责任,戴振杰虽不断奔走于各部门之间,却始终未能得到公正解决。直到 2023 年山东省高院作出终审判决,这场纠纷看似有了结果,但多年维权已让他身心俱疲,家庭破碎,为官司他手握 17 本判决书,支付近 70 万元诉讼费。
从常理推断,一个人在如此漫长时间里坚持维权,必然是坚信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,且对法律的公正有着执着的信仰。戴振杰的坚持,恰恰证明了他并非胡闹,而是在为合法权益做不屈抗争。
二、基层治理乱象:权力失序与监管缺失
这起事件深刻暴露出部分基层村干部在土地管理上的严重乱象。将集体土地视为“私人领地”随意处置,反映出基层权力运行缺乏有效制约和规范。在戴振杰维权过程中,历任村委的推诿行为,不仅是对个体权益的漠视,更是基层治理体系中责任意识淡薄的体现。
戴振杰2.1亩土地承包地,从2008年正月开始,戴家河村委以戴振山为首一干人等开始陆续侵权到2011年开始大肆破坏鸡棚、鸡窗、门、房顶、承包地上的鸡棚被严重侵权后,被侵权的土地15年来被闲置,地方政府和该村委难道不知道吗?那既然知道为什么不管呢?真的是管不了吗?还是根本就不管呢?
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,戴振杰四处奔走却难以获得公正解决,这背后凸显出基层监管机制的严重缺失。为何基层权力能够如此肆意妄为,而上级监管部门却未能及时介入、有效监督?这表明在农村基层治理中,对于权力行使的监督网络存在漏洞,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村干部的不当行为,导致村民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。
三、地方政府之责:不可推卸的担当
地方政府在农村基层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对于此类事件绝不能说毫无责任。从宏观层面看,地方政府有责任构建完善的基层治理制度和监督体系,确保权力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运行。在戴振杰维权事件中,地方政府或许在政策制定上存在不足,未能对村干部权力进行有效约束;在监督执行上也可能存在懈怠,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村委的侵权行为以及后续的推诿责任现象。
从微观角度,当戴振杰在维权过程中奔走于各部门时,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本应积极作为,协调解决问题。然而,现实却是他屡屡碰壁,这反映出地方政府部门在处理此类纠纷时,可能存在相互推诿、不作为的情况,未能切实履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职责。
这起发生在山东临沭戴家河村的土地纠纷,以戴振杰漫长而艰辛的维权历程为线索,深刻揭示了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。它提醒我们,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,强化基层权力监督与规范刻不容缓。
地方政府应切实肩负起责任,完善治理制度,加强监督力度,真正保障每一位村民的合法权益,让法治在农村大地生根发芽,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。